东昌湖迎来十年未见的盛况

聊城新闻网 阅读:9 2025-05-06 20:09:40 评论:0

  

  近年来,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2025年初的监测数据显示,这片位于山东聊城的人工湿地迎来了十年未见的盛况——越冬候鸟数量突破历史峰值,犹如一场自然界的"年度庆典",成群的水鸟在湖面翩跹起舞,勾勒出生态复苏的生动图景。这一成果背后,是长达十年的系统性修复工程与科学管理的结晶。

  从试点到示范:湿地修复的顶层设计

  2015年12月,东昌湖湿地获批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单位,标志着其生态价值获得国家级认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构建"四个强化"工作框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全局,邀请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动态督导机制确保工程进度,同时配套专项资金保障实施。这种" *** 主导+专业护航"的模式,为后续修复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山东聊城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0年)》,湿地被科学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核心保育区如同"重症监护室"保护脆弱生态,恢复重建区开展"生态手术"修复退化区域,宣教展示区则承担着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的"自然课堂"功能。

  工程实施:多管齐下的生态疗法

  旅发集团作为主要建设单位,实施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的修复方案。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技术人员采用地形改造、植被重建等"生态手术",使退化湿地重现生机;环境整治工程则像"清道夫"般移除了历史积存的污染源,仅水系连通项目就使水体交换效率提升40%。科研人员还建立起覆盖水文、土壤、生物的"体检 *** ",通过定期监测为修复效果提供数据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针对温带季风区人工湿地的特殊性,创新性地将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生态技术结合,解决了水位波动大、自净能力弱等"先天不足"。

  候鸟归来:生物多样性的温度计

  2024至2025年越冬季的监测结果令人惊喜:记录到的候鸟种群数量较修复初期增长近3倍,其中珍稀物种如东方白鹳、天鹅等从零星出现发展为稳定种群。鸟类学家指出,这些长距离迁徙的"环境测评师"对栖息地变化极为敏感,其种群扩张直接印证了湿地水质改善、食物链重建的成效。与湖南东洞庭湖等自然湿地相比,东昌湖作为人工湿地的候鸟承载量增幅更为显著,这反映出人类干预与自然恢复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去年冬季环湖区的候鸟数量同比增加7.14万只,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新增500余只"生态游客"。

  生态红利: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随着生态改善,东昌湖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湖岸周边形成的生态缓冲带,如同"天然净水器"般改善了城市微气候;科普长廊每年吸引数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环保意识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旅游的兴起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渔家乐、观鸟导览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自然资源部门表示,未来将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原则,计划在合理利用区开发生态农业示范项目,探索更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站在观景台远眺,芦苇荡中惊起的鸟群划出优美的弧线,这幅动态画卷正是对生态修复者更好的礼赞。正如参与项目的工程师所言:"候鸟不会说谎,它们用翅膀投出了最真实的信任票。“东昌湖的实践表明,只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治理,人工湿地同样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这份成绩单不仅属于今天的聊城,更将为全球同类型湿地的修复提供宝贵的"中国方案”。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聊城新闻网,集新闻、视听、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门户,每日更新本地要闻、深度报道及便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