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运河非遗工坊助农增收,200名村民靠面塑年增收入3万元

聊城新闻网 阅读:1 2025-07-13 00:42:27 评论:0

位于山东省临清市的运河非遗工坊,近年来在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农民增收。通过推广面塑技艺,200名村民在2023年实现了年增收3万元的可喜成绩。

临清市运河非遗工坊成立于2018年,旨在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工坊以面塑技艺为核心,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学习。面塑,又称捏面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工坊的指导下,村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面塑的基本技巧。他们利用面粉、糯米粉等材料,通过捏、揉、搓、压等手法,将面团塑造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等形象。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为了拓宽村民们的收入渠道,运河非遗工坊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各类展览和比赛。在2023年,工坊组织村民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工坊还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将村民制作的面塑作品推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技艺。

据了解,目前运河非遗工坊已有200名村民参与面塑制作。这些村民中,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退休老人,还有的是年轻人。他们通过学习面塑技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前在家里闲着没事做,现在学会了面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是太好了。”一位村民激动地说。据统计,这些村民在2023年通过面塑制作,人均增收3万元。

运河非遗工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应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未来,临清市运河非遗工坊将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村民的面塑技艺水平,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村民受益。同时,工坊还将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面塑这一传统技艺走出临清,走向全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临清市运河非遗工坊助农增收的举措,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将在更多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聊城新闻网,集新闻、视听、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门户,每日更新本地要闻、深度报道及便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