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回族“送蜜帖”婚俗荣登非遗名录,银质聘书刻古兰经文传承千年文化

聊城新闻网 阅读:3 2025-07-04 06:42:22 评论:0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近日,莘县回族独特的婚俗——“送蜜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莘县回族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弘扬。

“送蜜帖”是莘县回族婚俗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它起源于宋代,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项婚俗的举行,标志着莘县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莘县,婚礼的筹备过程十分讲究。新郎家会提前准备好一封银质聘书,上面刻有古兰经文,寓意着对婚姻的尊重和对真主的虔诚。聘书作为婚姻的象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认可和祝福。

婚礼当天,新郎家会派专人将银质聘书送到新娘家。送聘书的过程充满了喜庆和温馨。送聘书的人身着盛装,手持聘书,步伐稳健,一路欢歌笑语。新娘家则热情地接待,以茶水、糖果等款待客人。

送聘书仪式结束后,双方家庭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婚礼。婚礼上,宾客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对新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仪式中,既有传统的回族婚俗,如“拜堂”、“撒喜糖”等,也有现代的婚礼元素,如婚纱、婚礼蛋糕等。

“送蜜帖”婚俗之所以能够入选非遗名录,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首先,它体现了回族人民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在回族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双方家庭都会为新人筹备一场盛大的婚礼,以示对婚姻的重视。

其次,银质聘书刻古兰经文这一环节,彰显了回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圣典,回族人民将其视为信仰的基石。在婚礼中,将古兰经文刻在聘书上,既是对婚姻的祝福,也是对真主的敬畏。

此外,“送蜜帖”婚俗还体现了回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活动,如撒喜糖、拜堂等,都寓意着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甜甜蜜蜜。

莘县回族“送蜜帖”婚俗的成功入选非遗名录,是对这一传统婚俗的肯定和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回族婚俗,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之,莘县回族“送蜜帖”婚俗荣登非遗名录,银质聘书刻古兰经文这一传统婚俗的传承,不仅是对莘县回族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弘扬。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传统婚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聊城新闻网,集新闻、视听、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门户,每日更新本地要闻、深度报道及便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