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附属中学创新课程,打造黄河-运河文化融合新平台——“两河对话”课程正式启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聊城大学附属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性地开设了“两河对话”课程,旨在推进黄河与运河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聊城,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处,是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汇地。这两条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聊城大学附属中学地处这一文化富饶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两河对话”课程。
“两河对话”课程以黄河与运河文化为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与运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黄河与运河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书画、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聊城大学附属中学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精彩纷呈的讲座。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黄河、运河,亲身感受母亲河的壮美与魅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河对话”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黄河、运河主题书画展、诗词朗诵比赛、音乐演奏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此外,聊城大学附属中学还注重课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国外友好学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拓宽国际视野。通过“两河对话”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两河对话”课程的开设,对于推进黄河与运河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聊城大学附属中学将继续深化“两河对话”课程,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黄河-运河文化融合的新平台。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两河对话”课程的开设,是聊城大学附属中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课程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为我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